耄耋旮旯
左贵港,右平南
“左右逢源”的桂平市
背靠大瑶山,拥有“金田”和西山两宝,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为何这么难?
桂平市的发展实力和潜力提升难,原因挺复杂。曾几何时,桂平和平南是县域经济双子星,凭借浔郁平原的富饶土地、庞大人口红利和深厚文化底蕴,霸榜十强。
但进入工业化时代,情况变了。桂平虽有“双水利大坝”和未来“双铁路”加持,优势却难以推动其继续前进。在广西县域GDP排名里,桂平一落再落。而且其工业化进程杂乱,工业园和城建规划缺乏持续性,像“东敲一下,西打一下”。
同时,广西发展策略转向“向海图强”,桂平被边缘化。人口红利也没转化为发展红利,这些都让桂平发展面临重重困难。
桂平市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和低端制造业为主,2025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仅占GDP的28%,远低于北流和扶绥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足5%,西江航运的货轮多运输初级农产品,内河造船厂仍以散货船为主,未能形成高附加值产业链,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不足。
桂平是人口大市,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至粤港澳大湾区,2023年净流出人口较上年增长12%。人口外流导致本地企业难以扩大生产规模,新兴产业也难以落地生根,消费市场因人口减少而显得疲软,商业活动不够活跃,形成恶性循环。
作为自治区直管县级市,桂平在代管体制下,2024年获得的市级财政转移支付仅占贵港全市的15%,人均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市辖区的三分之一。贵港市90%的重点项目集中在市辖区,纺织服装、船舶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因缺乏政策支持逐渐外流,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同比减少12家。
桂平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不够紧密,产业链上下游整合不够顺畅,资源未能实现最优配置。例如,桂平拥有西江黄金水道和柳梧铁路等交通优势,但与周边地区在物流、产业等方面的协同不足,未能充分发挥交通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。
桂平过去靠着农业和港口经济发展得不错,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,对新产业、新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。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规划上,也存在缺乏持续性和前瞻性的问题,如工业布局分散,未能形成集中的产业园区,影响了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发展效率。
背靠大瑶山,拥有“金田”和西山两宝的桂平,兄弟们看好你的。
桂平手握“王牌”——背靠大瑶山的生态基底、“金田”承载的红色文化、西山兼具的自然与人文价值,这些都是很多城市难以复制的发展底气,被大家看好完全合理。
这些资源若能真正“活”起来,就能成为破局关键:比如把西山的禅意文化与大瑶山的生态风光串联,打造差异化文旅线路;深挖“金田”红色IP,结合研学、乡村游做延伸业态,既能吸引游客,也能带动本地就业,反哺人口外流问题。而且桂平作为西江航运枢纽,若能把文旅流量与港口物流、特色农业(如黄沙鳖、西山茶)结合,形成“文旅+产业”的联动,潜力会更突出。
